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005-4537
CN 21-1474/TG
创刊于 1981 年 (双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2010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研究报告
H2S/CO2共存体系中钢界面反应的暂态研究
王朋飞;李春福;邓洪达;崔士华;陈功剑;申文竹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97-1000.  
摘要   PDF (618KB)

采用电化学电位阶跃技术研究了H2S/CO2共存溶液中钢界面反应过程,提出了界面反应过程的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描述。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了界面物质吸附、脱附以及氢吸收的反应规律,得出:当η=50 mV阶跃时,氢吸附过程控制整个界面反应;η>50 mV阶跃时,预吸附物脱附过程在整个阶跃期间控制整个界面反应,在各实验η阶跃条件下,CO2提高吸收态氢对itotal的贡献,促进了氢吸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Sn对Mg-6Al-1.2Y-0.9Nd镁合金组织和耐蚀性能的影响
李肖丰;李全安;陈君;张清;张兴渊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01-106.  
摘要   PDF (1700KB)

用静态失重法、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含量的Sn对Mg-6Al-1.2Y-0.9Nd镁合金的微观组织以及在3.5%NaCl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率和表面腐蚀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Sn 时,合金的晶粒得到了明显的细化,组织和成分更加均匀;当Sn含量大于1%时,合金的析出相增多,并出现粗化、偏聚的趋势。在NaCl溶液中,合金的腐蚀速率均随着Sn含量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当Sn含量为1%时合金的腐蚀速率均达到最低,耐蚀性能得到明显地改善。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Mg2Si及Si粒子在Al-Mg-Si合金晶间腐蚀中协同作用机理的多电极偶合研究
李朝兴;李劲风;BIRBILIS Nick;贾志强;郑子樵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07-113.  
摘要   PDF (2759KB)

通过测定Al-Mg-Si合金晶界各组成相的极化曲线及不同Mg/Si比 Al-Mg-Si合金晶界组成相(Al-Mg2Si及Al-Mg2Si-Si)间的动态电化学偶合行为,研究了不同Mg/Si比Al-Mg-Si合金的晶间腐蚀机理。研究表明,晶界Si电位比其边缘Al基体正,在整个腐蚀过程中作为阴极导致其边缘Al基体的阳极溶解。晶界Mg2Si电位比其边缘Al基体负,在腐蚀初期将作为阳极而发生阳极溶解;由于Mg2Si中活性较高元素Mg的优先溶解,不活泼元素Si富集,致使Mg2Si电位正移,甚至与其边缘Al基体发生极性转换,导致其边缘Al基体的阳极溶解。Mg/Si>1.73的Al-Mg-Si合金晶界只存在不连续分布的含Mg、Si的析出相,不能在晶界形成连续腐蚀通道,合金不表现出晶间腐蚀敏感性。Mg/Si<1.73的Al-Mg-Si 合金晶界同时析出含Mg、Si析出相和Si粒子;腐蚀首先萌生于 Mg2Si相;而后,Si粒子一方面导致其边缘无沉淀带严重的阳极溶解,另一方面通过加速Mg2Si和晶界无沉淀带的极性转换,协同促进了Mg2Si边缘无沉淀带的阳极溶解,即腐蚀沿晶界Si粒子及Mg2Si粒子边缘的无沉淀带发展。Si粒子促进了腐蚀的发展,导致合金表现出严重的晶间腐蚀敏感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金属在湿大气环境下初期腐蚀行为的元胞自动机模拟
李磊; 李晓刚;肖葵;董超芳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14-118.  
摘要   PDF (1365KB)

大气腐蚀是金属在自然环境下服役中常见的一种腐蚀现象。本文采用元胞自动机方法对金属在湿大气腐蚀环境下的腐蚀行为进行了模拟。根据元胞自动机的机理和金属在湿大气环境下的初期腐蚀机理的实验研究结果,建立了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演化规则,对金属腐蚀过程中的电化学反应和扩散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对元胞自动机模型在不同参数下进行的模拟结果,确定了能够比较真实反应腐蚀坑形貌的模拟条件。同时统计了电解质中各元胞的浓度分布,并对比湿大气环境下金属腐蚀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会议论文
316Ti不锈钢在模拟核电高温高压水中的腐蚀疲劳裂纹断口研究
徐松;吴欣强;韩恩厚;柯伟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19-123.  
摘要   PDF (3472KB)

研究了轻水堆核电站关键设备材料316Ti不锈钢在模拟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下的低周疲劳裂纹断口,讨论了疲劳裂纹扩展、断口特征及环境致裂机理。结果表明,疲劳裂纹为穿晶扩展,且呈折线状,裂纹之间相互交叉、连接、分叉呈现出典型的多裂纹特征;高变速率时裂纹短且数目多,低应变速率时裂纹长但数目少,并且高应变速率的辉纹间距小于低应变速率时的;裂纹尖端产生严重塑性变形,并伴有一些滑移带生成,裂纹尖端或者两侧铁素体/基体界面出现二次裂纹。讨论了裂纹扩展滑移溶解机理,实验结果证实了力学和电化学反应协同作用促进了疲劳裂纹扩展,其扩展机理可用滑移溶解模型解释。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电化学阻抗谱研究pH值对铝合金表面铈盐转化膜形成过程的影响
顾宝珊;刘建华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24-128.  
摘要   PDF (767KB)

将B95铝合金浸泡在0.01 mol/L的CeCl3溶液中,应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连续对B95铝合金表面进行电化学阻抗测试。通过连续测试B95铝合金在不同pH值的0.01 mol/L CeCl3溶液中铈盐转化膜的形成过程中电化学阻抗谱的变化,结合等效电路解析研究溶液pH值的变化对B95铝合金稀土转化膜成膜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pH=3.0时,无法形成Ce转化膜;在
pH在4.0~6.0范围内,H+离子浓度高有利于铝合金表面溶解活化,促进成膜第一阶段的进行,但对Ce(III)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沉积不利;随着pH值提高,铝合金的溶解活化速度下降,影响膜的形成阶段,但更有利于Ce(III)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沉积,对膜的厚度、致密性有利。在实验范围内(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pH值越高,形成的转化膜耐蚀性越好。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电场处理对GH3044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
刘杨;王磊;李伟涛;王富强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29-134.  
摘要   PDF (1745KB)

将电场处理技术应用于镍基变形高温合金GH3044,研究了电场对合金组织及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处理后合金耐晶间腐蚀能力得到提高,随电场处理时间的延长腐蚀速率减小。在800℃、 6.4 kV/cm条件下,电场处理10 h后合金腐蚀速率为2.06 mm/a,与未经电场处理状态相比,降低幅度达37.33%。电场处理过程中合金晶内大量退火孪晶的产生,使原始大角度晶界与退火孪晶相交处原子重新排列,随电场处理时间的延长,大量的原始大角度晶界被取代,呈连续分布的合金元素贫化网络被隔断,导致腐蚀沟前进受到阻碍,从而改善合金晶界的腐蚀行为,提高合金耐晶间腐蚀能力。同时,电场处理促进合金中原子扩散,使普通大角度晶界两侧Cr、Mo等合金元素的贫化趋势降低,也是合金耐腐蚀性能得以改善的重要原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几种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磨损机制与动力学
吴俊升;李晓刚;公铭扬;张志华;郭金涛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35-140.  
摘要   PDF (1299KB)

催化剂磨损失效是流化催化裂化(FCC)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磨损会造成催化剂跑剂和产品的污染。采用喷杯式(jet-cup) 流化磨损测试方法研究了炼油工业用几种不同抗磨性能FCC催化剂和添加剂的磨损规律,并探索了体系流体力学特性和颗粒自身性质对其磨损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催化剂颗粒具有不同的磨损行为;所有测试催化剂的磨损均由表面剥层磨损和体断裂磨损组成的混合磨损机制所支配;磨损的发展过程符合Gwyn磨损动力学方程,不同颗粒磨损规律的差别可由Gwyn方程的各参数来描述。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尺寸效应对微电极腐蚀行为的影响
黄文静;黄华良;邱于兵;陈振宇;郭兴蓬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41-144.  
摘要   PDF (958KB)

采用动电位极化、交流阻抗(EIS)和电化学噪声(ECN)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304不锈钢微电极的腐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极限扩散电流密度与电极尺寸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随着电极面积的减小,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增大,溶液阻抗减小,双电层电容增大,自腐蚀电位负移,腐蚀电流密度增大。电化学噪声谱表明,随着电极面积减小,亚稳态点蚀噪声峰的频度降低,亚稳态点蚀的发生存在一个临界尺寸。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夹杂物对X120管线钢氢致开裂的影响
镇凡;刘静;黄峰;程吉浩;李翠玲;郭斌;徐进桥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45-149.  
摘要   PDF (2305KB)

研究了X120管线实验钢的抗H2S氢致裂纹敏感性。用多功能金相显微镜对X120管线实验钢非金属夹杂物进行颗粒度分析,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观察和分析裂纹形貌和裂纹内夹杂物。结果表明:X120管线实验钢氢致开裂一般都从非金属夹杂物处萌生扩展,并互相交叉连接;实验钢中B类夹杂物较D类夹杂物易于形成长条型裂纹,且B类夹杂物级别越高,其HIC敏感性越大; X120管线钢中S、Al含量越高,其夹杂物级别越高,非金属夹杂物数量越多,氢致开裂敏感性也越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Re对NiCrAlY涂层热腐蚀行为的影响
韦华;黄粮;梁静静;孙晓峰;管恒荣;胡壮麒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50-154.  
摘要   PDF (2073KB)

通过电弧离子镀制备了NiCrAlYRe和NiCrAlY涂层,经真空热处理后涂层均由γ´-Ni3Al、γ-Ni、 β-NiAl和α-Cr四相构成。在NiCrAlYRe涂层中,Re主要存在于α-Cr相,Re促进了α-Cr相在涂层中的析出,并提高了α-Cr在长期氧化过程中的稳定性,特别在氧化膜/涂层界面上析出了大量富Re的α-Cr。由于富Re的α-Cr 同α-Al2O3具有极为接近的热膨胀系数,降低了氧化膜中的热应力,提高了NiCrAlY 涂层表面抗剥落能力。添加Re明显提高了NiCrAlY涂层在900℃90%Na2SO4+ 10%K2SO4介质中的抗热腐蚀性能。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AZ91D镁合金在氯化胆碱-尿素离子液体中电镀Zn的研究
杨海燕;郭兴伍;吴国华;丁文江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55-160.  
摘要   PDF (1911KB)

采用价廉、环保和稳定性好的氯化胆碱-尿素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在AZ91D镁合金上进行电镀Zn 研究,包括AZ91D基体的前处理机制及电流方式对镀层形貌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前处理的AZ91D镁合金在氯化胆碱-尿素离子液体中电镀可获得Zn镀层,脉冲电镀比恒流电镀更利于获得致密均匀、与基体结合良好的Zn层;脉冲电镀Zn层后,基体AZ91D镁合金的开路电位OCP从-1610 mV正移至-1072 mV,腐蚀电流Icorr从14.9 μA/cm2降为6.9 μA/cm2,与纯Zn(OCP=-1078 mV, I corr=6.6 μA/cm2)相当。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油套管用P110钢在元素硫环境中腐蚀规律的研究
蔡晓文;戈磊;陈长风;于浩波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61-165.  
摘要   PDF (915KB)

通过模拟普光气田元素硫沉积环境,调节腐蚀体系的温度和酸性,利用腐蚀失重法探讨了油套管用P110钢硫沉积环境下的失重规律;用 SEM、EDS、XRD研究产物膜的形态及成分,用电化学方法检测产物膜的离子选择性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元素硫的歧化反应提高腐蚀介质的酸性,增加介质中比Cl-极性更强的侵蚀性离子HS-/S2-,因而显著地提高P110钢的腐蚀速率,且随腐蚀温度及时间的增长P110钢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腐蚀产物由基体侧向外硫含量升高。膜电位测量的结果表明,同一温度条件下,腐蚀速率的增加与产物膜阴离子选择性的增强具有密切关系。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镀锌保护钢铁的效率和新型锌镀层的发展前景
章小鸽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66-170.  
摘要   PDF (1670KB)

钢铁是最重要的工程材料,镀锌是保护钢铁腐蚀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将根据钢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自然环境中的腐蚀速率的统计结果,讨论锌镀层在这些环境中的保护效益和新型镀层的发展潜力,介绍目前国际钢上在开发耐蚀性能,使用性能和经济效率更好的新型的镀层上的发展动向。更耐蚀的镀层系统可以使钢铁产品除了在使用的最多的大气环境里以外,能够在其它更多的环境里使用,比如土、水、水泥,或含有化学药品的特殊环境里。有效评判腐蚀性能的加速腐蚀试验的开发和使用以及对各种腐蚀现象的深入理解将对镀锌钢材的进一步应用和新镀层系统的开发有特别的意义。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海洋生物污损与材料腐蚀
郑纪勇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71-176.  
摘要   PDF (685KB)

总结近年来海洋生物污损和材料腐蚀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海洋生物污损和材料表面腐蚀的关系。分别阐述了微观生物污损与材料表面腐蚀的相关性,宏观生物污损与材料表面腐蚀的相关性,分析两者或促进或抑制的机理。最后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