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005-4537
CN 21-1474/TG
创刊于 1981 年 (双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2006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研究报告
典型不锈钢晶间腐蚀敏化温度的研究
秦丽雁; 张寿禄; 宋诗哲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1-5 .  
摘要   PDF (521KB)
用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EPR)法、硫酸—硫酸铜法及扫描电镜研究了典型的202、304奥氏体不锈钢与409、430铁素体不锈钢在不同敏化温度下晶间腐蚀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奥氏体与铁素体不锈钢敏感温度区间不同,奥氏体不锈钢诱发晶间腐蚀的敏感温度约为650℃,铁素体不锈钢诱发晶间腐蚀的敏感温度约为950℃。研究结果为正确地评判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及优化生产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水、氯离子在丙烯酸聚氨酯涂层中的扩散传输行为
杨丽霞; 李晓刚; 程学群; 邓洪达; 张三平; 林安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6-10 .  
摘要   PDF (210KB)
采用渗水率测试技术、渗氯离子浓度测试方法及交流阻抗测试技术研究了水、氯离子在丙烯酸聚氨酯涂层中的扩散传输行为。结果表明:在渗透初期,水在涂层中的传输符合Fick扩散定律,之后涂层渗水量达到饱和,随涂膜厚度的增加,涂层渗水量达到饱和的时间相对延长,饱和渗水量随膜厚的增加而降低;Cl-在涂层中的扩散在起始阶段呈一定值,达到某一临界点后(漆膜结构发生变化),透过涂层的Cl-的量突然呈线性增加,由直线斜率可求得氯离子在涂层中的扩散系数,随涂膜厚度的增加,溶液中Cl-浓度保持平衡的时间相对延长,涂层的平衡透氯离子浓度降低,Cl-在涂层中的扩散系数也随膜厚的增加而降低;采用EIS技术,据涂层、膜下金属阻抗及电容的变化及体系第二个时间常数出现的时间,可研究电解质溶液在涂层中的扩散渗透及膜下金属的腐蚀情况。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Fe-20Cr纳米涂层的电化学行为
孟国哲; 李瑛; 王福会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11-18 .  
摘要   PDF (316KB)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玻璃基体上制备了Fe-20Cr纳米晶涂层。分别测试了Fe-20Cr铸态和纳米晶涂层在含氯离子溶液(0.005mol/L H2SO4+0.5mol/L NaCl)与不含氯离子的溶液(0.005mol/L H2SO4+0.25mol/LNa2SO4)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结果表明,纳米化使材料的溶解速度增大,纳米晶涂层在两种溶液体系中均容易钝化;与铸态合金相比,纳米涂层的维钝电流增大两个数量级。在含氯离子溶液中,纳米晶涂层的维钝区间是铸态合金的两倍,耐局部腐蚀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利用电容测试技术和Mott-Schottky关系研究了Fe-20Cr铸态合金与纳米晶涂层分别在两种溶液中所形成钝化膜的半导体性能。结果表明铸态合金在不含氯离子的溶液中低电位下所形成的钝化膜为p型半导体,高电位下形成n型半导体,在含氯离子溶液中形成的钝化膜为p型半导体;而纳米晶涂层在两种溶液体系中形成的钝化膜均为n型半导体。钝化膜的结构类型的不同是导致Fe-20Cr纳米晶涂层与铸态合金具有不同电化学行为的主要原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基于神经网络的飞机结构腐蚀损伤统计研究
郁大照; 陈跃良; 段成美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19-21 .  
摘要   PDF (133KB)
运用LY12CZ的腐蚀实验数据,根据高强铝合金的失效模式(点蚀-晶间腐蚀-剥蚀),建立了对最大腐蚀深度分类的概率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吻合.在此基础上,对分类后的最大腐蚀深度的统计研究表明,高强铝合金点蚀的最大腐蚀深度服从Gumbel第一型极值分布,晶间腐蚀阶段服从正态分布和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发生剥蚀后的最大腐蚀深度服从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对高强铝合金的最大腐蚀深度,应用三种或两种分布类型,而非单一分 布来表征其分布规律.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321不锈钢点蚀电位影响因素的研究
曹占锋; 乔利杰; 褚武扬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22-30 .  
摘要   PDF (220KB)
通过正交设计和对比实验研究了温度、pH值以及Cl-和SO2-4含量对321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正交设计表明,温度和Cl-(Cl-≥0.014 mol/L)含量对点蚀电位Eb的影响显著,但pH值(6~9)则没有影响.对比实验表明,当Cl-≤0014 mol/L时,Cl-对Eb没有影响,当Cl->0.014 mol/L,则Eb随Cl-浓度对数升高而线性下降.点蚀电位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如不含Cl-,则SO2-4对Eb没有影响,当Cl-=0.028 mol/L时,Eb随SO2-4浓度升高而升高,并趋于稳定值.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NaCl颗粒沉积对Q235钢早期大气腐蚀的影响
肖葵; 董超芳; 李晓刚; 赵耀斌; 魏丹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26-30 .  
摘要   PDF (216KB)
在实验室模拟含有5×10-6(体积分数)SO2和1%(体积分数)CO2污染成分的大气环境,采用增重法研究沉积NaCl的Q235钢的初期大气腐蚀规律.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腐蚀产物.结果表明,当Q235钢表面沉积NaCl时,在SO2、CO2和NaCl的协同作用下,导致Q235钢发生严重腐蚀,腐蚀产物主要是Fe3O4,其次为γ-Fe2O3,还存在有γ-FeOOH.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模拟大气环境下LY12铝表面上液膜形成过程的环境扫描电镜研究
姚琲; 黄彦维; 李春艳; 薛涛; 张长亮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31-33 .  
摘要   PDF (159KB)
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模拟大气环境并实时观察积有灰尘、油污、盐粒的LY12铝表面上液膜形成过程.分析表明,受到以上污染的样品表面比洁净的 样品更容易形成液膜,为大气腐蚀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飞机蒙皮涂层对LY12CZ铝合金腐蚀疲劳寿命的影响
常红; 韩恩厚; 王俭秋; 柯伟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34-36 .  
摘要   PDF (182KB)
研究了飞机蒙皮涂层对LY12CZ铝合金腐蚀疲劳行为的影响,比较了裸样与涂层试样在空气、3.5%NaCl溶液中的寿命变化规律,记录了自腐蚀电位随循环周次的变化,并通过定量分析,给出了裸样与涂层试样在一定实验条件下的腐蚀疲劳寿命表达式,结果表明涂层使LY12CZ铝合金腐蚀疲劳寿命得到明显提高.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304奥氏体不锈钢离子辐照后再活化性能测试和表面形貌观察
李红梅; 刘杏; 蔡珣; 杨武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37-42 .  
摘要   PDF (377KB)
对核电用奥氏体不锈钢进行固溶和敏化处理,对部分固溶试样进行Fe+和He+辐照,随后测量了4种处理状态试样的再活化率(EPR),并观察表面形 貌.结果表明:经He+辐照试样出现了2.88%的再活化率,敏化试样的再活化率是19.5%,固溶试样和经Fe+辐照试样的再活化率为0.离子辐照试样的表面形貌与固溶或敏化试样完全不同.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有机防腐涂层在流动条件下的加速失效行为
魏英华; 张立新; 柯伟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43-47 .  
摘要   PDF (240KB)
选用熔融结合环氧粉末(FBE)涂层作为研究对象,用电化学阻抗谱法(EIS)考察流动的和静止的涂层在3% NaCl溶液介质中的失效行为,以此探讨流动条件对涂层的失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在流动的条件下加速失效,失效的原因是液体的流动加速了溶液中离子,而不是水分子向涂层中的渗透.这为考核涂层提供了一种新的加速实验方法.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十二胺对氯化钠溶液中铜镍合金的缓蚀行为及吸附机理的研究
屈钧娥; 郭兴蓬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48-52 .  
摘要   PDF (251KB)
用电化学方法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NaCl溶液中十二胺在铜镍合金表面的缓蚀及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十二胺对阴极和阳极反应均有抑制作用,但主要抑制了阴极反应.吸附模型的拟合结果证明十二胺在铜镍合金表面的吸附符合Flory-Huggins等温线模型.十二胺吸附膜改变了电极表面双电层结构,使零电荷电位正移.AFM相位图显示,随着缓蚀剂浓度增加,缓蚀剂吸附层变得更加致密和有序,导致缓蚀效率增加.AFM力曲线测试结果指出,含有十二胺的溶液中力曲线显示粘附力特性,而且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的长程静电斥力与空白溶液相比有减小趋势.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铈盐对铝合金的缓蚀机理研究
顾宝珊; 刘建华; 纪晓春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53-58 .  
摘要   PDF (242KB)
应用分离电解池(the split cell)技术将阴阳极分离,通过测定因溶液中氧含量改变和添加CeCl3导致两电极之间的净电流的变化,研究了CeCl3对B95超强铝合金在01 mol/L NaCl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量散射谱(EDS)表征电极表面的形貌特征,结合其它电化学技术如电位-时间曲线、极化曲线等手段,对Ce盐缓蚀机理作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经Ce盐处理的B95超强铝合金表面可形成一层不均匀分布的转 化膜,成膜动力学包括铝合金的溶解及随后的成膜两个过程;铝合金Ce化学转化膜主要由Ce、O、Al组成;35%NaCl溶液全浸试验表明添加CeCl3后腐蚀率可降低数百倍,铝合金的耐蚀性能大大提高,CeCl3表现为一种优良的铝合金缓蚀成膜剂.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综述
金属表面硅烷化防护处理及其研究现状
刘倞; 胡吉明; 张鉴清; 曹楚南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06, 26 (1): 59-64 .  
摘要   PDF (272KB)
综述了一种新型的金属表面防护处理技术——硅烷化处理的研究现状.对硅烷膜的制备工艺、表征及膜覆盖电极的性能进行了详细介绍.文中也同时探讨 了硅烷溶液的水解与失效问题,这两个基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金属表面硅烷膜的形成,并对制备工艺的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还介绍了更具发展潜力的电沉积制备硅烷膜技术并提出了展望.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